一、庄稼的命根子——水
水分是作物的重要营养物质,植物的70%~90%由水组成。种子的萌发和庄稼的生长,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。在农业生产上,水是决定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,农谚说“有收无收在于水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水是植物体跟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不可缺少的,农作物只有在水充足的时候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代谢活动。土壤里的营养物质溶在水里才能被庄稼吸收,叶子是以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制造食物的;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变化在充满了水的细胞里才能进行,所以说水是庄稼的命根子。
庄稼吸收水分大部分消耗在蒸腾上。据观测,夏天一片叶子在1h内所蒸发的水分,比它自己原有的水分还多。庄稼蒸发水分是它生活所必需的,旺盛的蒸发加速了根对水分的吸收,土壤里的养分可以随水流被带入植物体内,供庄稼生长发育的需要。水分的蒸发还可以降低叶面的温度,维持和大气温度的平衡,以免受害。
人们常见的水稻、小麦、黄瓜、萝卜、蕃茄等栽培植物,主要依靠人工灌溉来满足它们对水分的需求。特别是比较干旱的地区,更需要定期灌溉。我国北方地区,种一亩小麦大约需水400~500t,一亩蔬菜需水5 000~7 000t,一亩水稻需水1 000~1 500t。“水是农业的命脉”,生动地说明了水在农业环境中重要作用。
二、农作物的生长基地——土壤
俗话说:“一粒入土,万粒归仓。”肥沃的土壤是作物长得好、产量高的基础。土壤中含氮、钙、磷、钾、镁、硫、铁、锰、锌、铜、钠、硅等许多矿物质元素,这些都是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。有的物质是构成植物机体的成分,而有的物质参与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。因此,土壤里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,是土壤好坏的主要标志,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能起决定性的作用。
土壤的酸碱对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。碱性土壤中微量元素(如铜、锌、锰和铁)的有效性大大降低,使作物容易出现缺铁缺锌等症状。碱性土易造成土壤可溶性盐过多,盐浓度过大,作物吸收水受到阻碍,对庄稼产生毒害作用。酸性土容易引起缺磷、镁、钙,增加汞、铬、砷、镉的溶解度,使得易被作物吸收。一般作物要弱碱弱酸的土壤里才能生长良好,过酸过碱对作物生长都不利。
工厂的废水、废渣侵入农田,或者利用污水灌田和施用化学农药、污泥等,都可引起土壤有害物质的增加,造成土壤污染,危害植物生长;并因作物的吸收,使土壤有害物质进入作物种子和茎叶里,人畜吃了,引起慢性中毒。因此,合理使用农药,及时处理废水等污染源,必须引起人类的重视。